<em id="r4vhp"></em><form id="r4vhp"></form>

      1. <table id="r4vhp"></table>

      2. <wbr id="r4vhp"></wbr>
          1.   >  資訊 > 威馬汽車財務壓力陡增 傳“借殼”上市港交所成敗幾何?
            威馬汽車財務壓力陡增 傳“借殼”上市港交所成敗幾何? 2022-12-26 10:25:00

            摘要:日前,遭遇財務壓力、宣布全員工資打折的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威馬汽車”)因為借殼傳聞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日前,遭遇財務壓力、宣布全員工資打折的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威馬汽車”)因為借殼傳聞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12月5日晚間,APOLLO出行(HK:00860)發布公告稱,集團目前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的公司,目標公司的業務涵蓋一系列配備先進技術的“智能電動車”。雖然APOLLO出行并未透露目標公司名稱,但不少業界人士分析目標公司或為威馬汽車。

             

            原因在于,企查查顯示,截至今年年初,威馬汽車早已通過一系列換股方式獲得Apollo出行28.51%股權,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眾所周知,借殼上市的好處就是審查流程簡單,上市時間短,這很適合威馬汽車此類急切上市融資的企業。

             

            畢竟從2020年9月份科創板IPO計劃擱淺后,威馬汽車到今年12月1日,提交的赴港上市申請已處于失效狀態,且尚未更新。財務方面,今年11月,據網傳威馬汽車CEO沈暉內部信顯示,為了應對資金壓力,該公司管理層已帶頭主動降薪一半;銷售量方面,今年1-11月份銷量約為3.3萬輛的威馬汽車,與同是新造車企業的“蔚小理”相比,三家企業累計銷售數據均超過了10萬輛,銷量黯然失色。

             

            曾創造了單輪融資記錄、造車新勢力里單車銷量最高的威馬汽車,在經歷了財務危機、IPO計劃擱淺、銷量對比同行愈發邊緣化的情況下,上市能幫公司打開生存空間嗎?

             

            銷量掉隊

             

            市場上談起威馬汽車,往往后面會跟著“銷量掉隊”“全員降薪”等形容詞,但其實,成立之初的威馬汽車也曾光芒四射過。威馬汽車是我國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之一,該公司在大部分同行企業早期都走代工模式時,堅持自建工廠自產。2018年初,威馬汽車通過對中順汽車的100%間接控股,成為造車新勢力中最早實現量產交付的車企之一。

             

            2018年9月,威馬汽車首款車型EX5開啟交付。這款車型在隨后的2019年銷量超過16000輛,單車銷量上遠遠甩開其他新勢力車企。

             

            當時,除了排名第二的小鵬G3和排名第三的蔚來ES6外,其他造車新勢力單款車型的年銷量還不超過1萬輛。以此來看,威馬汽車是給自己開了一個好頭。

             

            到了2020年后,威馬汽車全年累計銷量2.24萬輛。同時,其他造車新勢力同行開始崛起,蔚來汽車(NIO.SGX)全年銷量超過4.3萬輛、小鵬汽車(HK:09868)全年銷量突破2.7萬輛、理想汽車(HK:02015)全年銷量也達到了3.26萬輛。自此,威馬汽車掉隊的序幕拉開。

             

            在之后的2021年,數據顯示,威馬汽車交出了4.4萬輛的成績單;“蔚小理”的交付數據分別為9.14萬輛、9.04萬輛及9.81萬輛,紛紛逼近10萬大關,除了交付量不足三大造車新勢力一半,威馬汽車還開始落后于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的哪吒汽車,同年,哪吒汽車交付量為6.96萬臺。

             

            今年1-11月公布的數據中,“蔚小理”今年累計銷量均超過了10萬輛。相比之下,威馬汽車累計銷量約3.3萬輛左右,情況越發嚴峻。為何短短幾年,威馬汽車就從2019年的新勢力第一梯隊跌到了如此地步?

             

            “黑貓投訴”網站上,關于威馬汽車的投訴量達到了300多條,其中不少的投訴都是針對威馬汽車在動力電池方面的問題,有不少車主反饋,威馬汽車雖然對外宣稱有400公里的續航,但實際的里程還不到200公里。為此,威馬汽車還登上了2022年廣東省315晚會。

             

             

            黑貓投訴與廣東省315晚會上的威馬汽車

             

            此外,在車內智能化方面,威馬汽車選擇了和多個廠商合作,例如和科大訊飛合作車機的智能語音、和百度合作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汽車座艙控制系統是和QNX+華為定制的Android;汽車互聯則是和小米物聯網合作的。

             

            有觀點認為,威馬汽車“打5折”的電池續航,疊加車企和其他廠商合作開發導致了威馬汽車并沒有屬于自己的車內智能化系統,威馬汽車銷量下滑或是情理之中。

             

            對此,汽車分析師行業研究員張翔對《投資者網》分析道,智能化的這個技術生態系統很大并且比較復雜,通常車企是沒有能力全部做出,包括特斯拉。所以像這個威馬汽車跟好幾家公司一起合作這很正常,本來汽車軟件就很復雜。

             

            在銷量的問題上,除了電池續航以外。張翔稱,由于威馬汽車的創新性還不夠。比如說,其他的車企像特斯拉有超級充電站、蔚來有自動領航換電功能、小鵬有自動駕駛。相比之下威馬汽車就比較中規中矩,在同價位的車里面,它的創新性不夠,所以才導致這個車在這個市場上賣得不好。

             

            據2022年最新三季度財報,蔚來汽車的研發費用達29.45億元,同比增長146.8%。小鵬和理想汽車的三季度研發費用則分別為15億元和18億元,雖然少于蔚來汽車的研發投入,但也分別同比增長了18.5%和103.1%,環比增長了18.5%和17.8%。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研發費用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和9.81億元,占營收比例從50.7%下滑至20.7%。對比之下,在研發投入方面,2021年“蔚小理”三家的研發費用已分別達到45.92億元、41.14億元和 32.9億元。

             

            資金壓力加大

             

            2022年11月21日,一封網傳威馬汽車的內部信揭開了威馬汽車的資金困局。該內部信顯示,由于受到疫情、供應鏈緊張、原材料成本上漲等挑戰,自10月起,公司實施了一系列降本措施以應對資金壓力,包括公司管理層帶頭主動降薪一半、其他員工發放70%的基本工資、對整體運營費用進行精簡等。

             

            梳理威馬汽車的融資歷史,和同行業“蔚小理”比起來,該公司曾更受資本“青睞”。企查查數據顯示,同行業中,蔚來汽車美股IPO前融資金額約為130億元人民幣;小鵬汽車美股IPO前約370億元;理想汽車約160億元。而截至2021年末,從A輪到D輪,威馬汽車4輪12次融資,已獲得資金超410億元人民幣。

             

            手握超410億元人民幣的威馬汽車,當前為何會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7.6億元、26.7億元、47.4億元;對應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50.8億元、82.1億元,虧損額持續增加。

             

            眾所周知,賣車虧錢的新能源車企并非威馬汽車一家。但放到整個行業,2021年,小鵬汽車凈虧損48.6億元;蔚來汽車凈虧損40.16億元;理想汽車凈虧損3.21億元。同年,威馬汽車在銷量遠不及同行的情況下,虧損總額達到82億,遠超同行。

             

            究其原因,汽車分析師行業研究員張翔分析稱,一般新能源汽車賣越多的話,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效益,成本也會越低,利潤也會越高,但威馬汽車的銷量并不高,所以威馬汽車的銷量是造成虧損的原因之。同時,威馬汽車在銷量下降的情況下,甚至要優惠、降價來賣,這又導致了它的利潤率不高,這也是虧損比較大的原因。

             

            2022年6月,根據威馬汽車提交給港交所的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別為-58.3%、-43.5%和 -41.1%。相比之下,2021年,“蔚小理” 三家新勢力毛利率早已順利轉正并提升至兩位數水平,在2022年最新的三季報中,小鵬汽車毛利率為13.5%,排名第一;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分別為13.3%和12.7%。

             

            曲折的上市路

             

            不難看出,威馬汽車的壓力很重,公司也在積極尋求上市,只是上市過程并不如預期般順利。

             

            2022年6月1日,威馬曾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12月1日威馬的招股書已經處于失效狀態、且并未更新。按照港交所規定,如果企業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則招股書失效。

             

            事實上,在2020年9月,威馬汽車就計劃登陸科創板,劍指“科創板汽車第一股”。當時想搭上科創板這趟“快車”的可不止威馬汽車這一家。如知豆汽車、蔚來汽車、奇點汽車、小鵬汽車、博郡汽車等都曾被列進擬沖擊科創板的名單。但隨著科創板IPO審核的收緊,新勢力造車企業全軍覆沒。當然,這其中的一些企業也隨著泯然于市場。

             

            不過,近日有消息透露,威馬汽車正在采取另一種方式尋求新的上市機會。12月5日晚間,Apollo出行披露一項潛在收購的內幕消息,該公司稱“目前擬收購一間從事智能電動車公司”。

             

            企查查顯示,Apollo出行屬于中國香港上市汽車公司力世紀。威馬汽車持有力世紀28.51%股權,是公司最大股東,沈暉擔任其董事會聯席主席及非執行董事。前威馬汽車核心創始團隊成員之一戚正剛,也在今年2月份隨著威馬汽車的投資,出任了Apollo出行總經理、執行董事。

             

            于是眾多行業人士分析認為,此家公司相關業務披露信息直指威馬汽車。畢竟威馬汽車與同為早期新勢力的“蔚小理”不同,在創立初期就選擇重資產投入自建工廠和研發基地。兩座智能化工廠年產量可達25萬輛,此外,公司還在成都設立研發基地,掌握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全線業務。

             

            從商業角度分析,威馬汽車與主營高端電動跑車的Apollo出行,如果二者結合其產品定位或可實現互補。據此,借殼“Apollo出行”實現上市的傳聞更加合情合理。

             

            不過,雖然此前車企借殼上市的不在少數,包括眾泰汽車借殼金馬股份更名上市、北汽新能源重組ST前鋒登陸A股、法拉第未來(FF)借殼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美股,但這些都是正向的借殼案例。

             

            對此,汽車分析師行業研究員張翔對《投資者網》分析,首先威馬汽車能不能借Apollo出行成功上市,這還是一個不確定的事,畢竟借殼上市也是有風險的,其次上市后,威馬汽車能否借此機會打開生存空間,這也是一件未知的事。

             

            而關于威馬汽車計劃通過借殼Apollo智慧出行集團在港股上市的消息。威馬汽車相關負責人也公開回應:上述僅為市場傳聞,威馬對于市場傳聞不予置評。

             

            展望后續業績,有市場觀點認為,隨著資本對于造車新勢力投資態度愈發謹慎,威馬汽車不管是自主上市還是“借殼上市”從長遠來看,公司仍需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信任度,這樣才能進一步拓寬威馬汽車的客戶群體,實現高盈利可持續增長。(投資者網)

            翁熄高潮H文,爆乳jk美女脱内衣裸体网站,老根嫩草1一40淑媛全文
            <em id="r4vhp"></em><form id="r4vhp"></form>

              1. <table id="r4vhp"></table>

              2. <wbr id="r4vhp"></wbr>